“能熟练使用ChatGPT、Midjourney等AI软件生产高质量文图内容完成辅助工作。”今夏应聘季,AI应用软件逐渐变成求职者面前的一道门槛。据行业内预测,AI将率先占领重复性较强、创造性较低、人力成本较高的“低端白领岗位”。
在这个招聘季,不少求职者已经察觉到AI将给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带来巨大冲击,掌握AI或借助AI将有效提升自己的求职成功率。
毕业生开始用ChatGPT准备面试
(资料图片)
今年研究生毕业的晓瑜是在一篇关于就业的网文里,得知如今招聘单位已经开始对岗位有“会使用AI”的要求的。
在课堂上,晓瑜从未接触过AI工具。到一些单位实习后,有领导提出让她使用ChatGPT来辅助完成工作,她才开始熟悉这款最新的AI软件。
一开始,晓瑜觉得这款软件并不怎么好用,“想让ChatGPT直接生成一篇足够发布的文章内容有些难,还需使用者进行反复加工。”晓瑜偶尔觉得这会使工作过程变得更加烦琐。但在一些特定使用场景下,晓瑜也不得不承认,AI确实能给她提供意想不到的巨大帮助。
晓瑜曾尝试用ChatGPT来帮自己准备面试,那是她第一次确实感受到AI技术的帮助。面试前,晓瑜把单位和自己的情况告诉了ChatGPT,然后分别以面试官的身份提出“我应该问对方什么问题”,接着又以应聘者的身份问“对方可能会向我提出什么问题”“我应该怎么回答”。
很快,她从ChatGPT中得到了多个可能在面试时出现的专业问题。带着ChatGPT提供的答案以及自己的其他准备,晓瑜信心满满地参加了那场面试,“果然,一些面试问题被ChatGPT押中了!”
后来,她发现有一些技巧可以提升ChatGPT的使用效果。比如,提问的技巧和角色设定都相当关键,她也开始一点点摸索使用的方法和场景。
今年毕业的小敏,在实习中尝试用AI写了几篇新媒体稿件,但效果一般,因为需要她整理和修改的地方有很多。但在起标题时,小敏就感受到了ChatGPT的“魅力”。
她对ChatGPT说:“请帮我给这篇文章起几个标题。”然后,ChatGPT迅速给她列出了5个题,“第一个和第三个还不错!”于是,小敏便让ChatGPT按第一个和第三个题的思路继续优化了标题。
小敏觉得,AI办公目前只能进行辅助工作,同时她了解到一些设计专业的同学已经面临着AI带来的压力了。对于招聘中会要求使用AI办公的岗位,小敏觉得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工作中如果过分强调使用AI工具,反而会让应聘者觉得自己所在的岗位没什么价值,学不到东西,未来的竞争力也会下降。”
“我觉得我还算幸运,毕竟现在AI工具还没发展到特别强大的地步,过几年它应该会变得很完善,所以也要保持危机感,那个时候我要更进步才行。”小敏说。
北京已有公司大规模使用Al办公
正如晓瑜和小敏在实习期间感受到的状况,目前很多公司都开始尝试使用AI办公,并要求员工具有AI办公的能力和意识。
“请为我拟定一份公司全员培训使用AI办公的会议通知。”91科技公司研发中心的商洪亮举例说,在他们公司里,从行政团队到内容团队,再到技术和产品研发团队,都已经开始使用AI办公,“行政部的同事会使用ChatGPT完成一份会议通知,过去写一个通知可能要半小时,现在只需几分钟。”
91科技董事长许泽玮介绍,目前91科技已经在员工里普及了AI应用软件使用,并嵌入到公司的办公平台系统中,同时公司要求某些工作必须用AI工具完成,例如会议通知这类的文本处理,此外公司还对员工开展AI工具使用的培训。据公司统计,有98%的员工曾使用AI办公,其中80%的员工使用AI办公的频次较高。
在使用场景方面,商洪亮举例说,行政管理部的同事要制定一个工作规范,将要求输入ChatGPT,便会在几分钟内得到一个文本,行政专员再将这个文本根据公司的特色进行修改即可;人力资源部的同事要发布一个招聘通知,把公司情况发给ChatGPT后,几分钟之内就能得到一份招聘启事的文本,招聘专员再在此文本基础上加上公司的个性化要求就能完成工作了。
同样,产品设计团队的同事需要一个创意,过去还要开个冗长的头脑风暴会议,一人想一个点子,现在直接问AI,它会给出很多基础的选择,大家再去分散联想,效率就高多了。
“总之就是一些重复性的工作,都可以使用AI技术。”商洪亮认为,虽然公司关注了AI很长时间,但同事们开始使用起来还是最近几个月的事。一方面是AI技术的应用逐渐成熟,另一方面同事们开始从AI身上感受到了工作效率的提升。
“一开始有些同事也很犹豫,只是和它聊聊天,后来我们把AI应用接入办公平台,给同事们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使用条件,大家慢慢发现,得到的工作效果超过预期,于是就开始作为辅助工具使用。”商洪亮认为,要想用好这些AI软件,还是需要多多尝试。
在公司使用AI办公的过程中,商洪亮除了会统计使用情况外,也了解了很多同事对AI的看法,尤其是一些不常用AI的同事的顾虑。他发现,此前在某些方面技能越强的人,对AI工具越慢热。
“比如有的同事以前使用百度、谷歌这种搜索引擎用得特别好,当他们转到ChatGPT上来时会习惯地把搜索词当做提示词,结果并没有得到更好的结果。”商洪亮表示,反而是一些不擅长使用搜索引擎的同事,反馈使用感受更好。
不只是91科技,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还有不少公司已经要求员工积极使用AI来办公。
羊驼教育创始人刘雅丽介绍,其公司的管理团队和工作人员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办公中已经开始使用AI工具,公司也已将ChatGPT和钉钉等办公平台对接,根据此前的使用经验,他们测算使用AI工具后,在内容创作方面的效率能提升80%到90%,“以前可能五个人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完成了;原来写一篇推文需要半天,现在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
多家企业岗位招聘要求“熟练掌握Al应用软件”
无论是否愿意接受AI办公,AI办公确实已经“来了”。在一些用人单位里,甚至已经开始将“会使用AI技术办公”列入招聘条件。
如果在智联招聘、猎聘、BOSS直聘等招聘网站上搜索“AI、应用、使用ChatGPT”等关键词,会出现大量相关岗位,虽然其中关于研发AI技术的岗位居多,但也会隐藏着一些AI应用的岗位。
北青报记者在前述三家招聘网站上找到了几十个岗位,明确提出应聘人员要“熟练掌握”或“深入研究”包括ChatGPT在内的AI应用软件。
这些岗位中,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需要招聘能够将ChatGPT技术应用在公司内部业务的专员,该岗位的工作要求就是要熟悉ChatGPT,并且找出公司哪些岗位可以被ChatGPT优化取代。
第二类则是AI技术应用的讲师,这类岗位大多分布在教培行业。一些教培机构开始设立AI软件应用的课程,需要熟练使用AI软件的人才来担任讲师。
而第三类,也是岗位最多的一类。有七成左右的公司在招聘新媒体内容创作人员时,要求能够熟练使用AI文图工具,用AI来生成文图或视频内容,然后将该内容发布在公司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账号上。这方面的岗位包括了以往的文字编辑、视频编辑、图片编辑和翻译等。
比如知乎在内容编辑的招聘中明确提到“对ChatGPT和Midjourney等AI工具具有深入研究,能熟练使用AI工具生产和优化软文内容,提高生产效率”。
知乎方面介绍,公司内部在此前的工作中就进行了很多测评,发现ChatGPT和 Midjourney来辅助文字、画图创作或内容运营,能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所以才尝试招聘有相关使用经验的人才。同时,现在公司内部员工也对AI应用软件的使用有着很高的热情,每周都会有专项讨论会。
不过,知乎也表示,招聘启事发布以来,他们发现人才市场上能够熟练使用AI工具的人并不多,所以也只是将这项要求作为加分项,应聘者能初步上手并有深入学习的意识,公司也会认为满足招聘要求,招聘入职后,再一起探讨和学习AI工具的使用。
知乎方面表示,目前,内容运营岗位已部署了AI工具的应用,还在教育方面关注了职场的AI需求,未来会陆续上线AI的精品课程。
声音
基础工作被替代 年轻职场人遇挑战
“AI课程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方向。” 刘雅丽表示,羊驼教育今年在网上招聘内容创作岗位时,提到需要“会用AI应用”。
刘雅丽也发现,应聘的应届生中能熟练使用ChatGPT等软件的人并不多。“但AI软件未来必然会成为非常好的办公辅助工具,人人都应该掌握”。所以,她认为增设这方面的课程也是迫在眉睫。
“现在所谓的招聘AI应用人才,其实是在招聘更会跟AI‘对话’的人。”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说,AI应用技术对用人单位的影响其实是调整了招人的策略。
许泽玮进一步解释说,比如公司以前会招聘一些程序员做基础的写代码工作,但现在只需要中高阶的程序员,基础工作AI就做了。再比如公司的法务部门,以前需要给律师配备助理,现在AI就可以完成助理的工作了。
许泽玮还表示,AI直接影响的岗位按照受影响程度排列有三,第一个是基础程序员,第二个是图像设计,第三个是文字编辑。
作为公司董事长,许泽玮也承认,AI应用的突然出现,对于年轻的职场人并不友好,年轻人到一个岗位工作后,一般都是从基础工作做起,但现在基础工作大部分都可以用AI完成了,“这就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只能是让年轻人更加努力,具备AI没有的能力或者会向AI提问题,要借助AI不断学习”。
既然AI工具可以提升效率,那么现在各公司除了调整招聘计划外,有没有尝试用AI取代一部分现有的员工呢?对此,91科技和羊驼教育负责人都表示尚未对人员进行优化,因为目前AI应用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91科技研发中心的商洪亮表示,从他观察的角度看,目前虽然同事们都开始不同程度地使用AI办公,也确实都反映提升效率,但同事们的工作状态仍然是比较饱和的。
不过,他也意识到,随着AI技术的发展,员工需要去做一些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具体是什么工作,这方面还需要各公司来研究,公司要找到员工实现自己价值的工作,也要找到最适合AI的工作,这会让整个公司的工作流程和岗位发生变化,只是目前因为AI介入办公的时间还比较短,这方面还没有提上日程。”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子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