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星地激光高速通信
【资料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利用自主研制成功的500mm口径激光通信地面系统与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吉林一号MF02A04星开展了星地激光通信实验,通信速率达到10Gbps(每秒10G比特),所获取的卫星载荷数据质量良好,可满足高标准业务化应用需求。 本次实验标志着我国已成功实现星地激光高速通信的工程应用,星地通信速率由Gbps迈入10Gbps时代。激光通信地面系统发射上行激光
当前星地通信主要采用微波技术,但微波频段资源有限,常用的X频段仅有375兆赫(MHz),近年来开始应用的Ka频段也只有1.5吉赫(GHz),难以满足星地海量数据传输需求。与微波相比,激光频谱资源极其丰富,带宽可达数百吉赫(GHz)。“如果将频段比作道路,那么X频段是单车道,Ka频段是四车道,而激光可容纳成百甚至上千车道。利用激光通信每秒可传输1部高清电影,相较于现有的微波通信速率高出1~2个量级(十倍到近千倍)。”同时,由于激光的发散角很小,能量高度集中,这样激光地面系统接收到的功率密度高,因而卫星能够“轻装上阵”,以远小于微波通信载荷的体积、重量和功耗实现超高速率的通信。此外,激光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用激光作为载波进行数据的发射与接收,还能够显著提高星地通信的安全性。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306/t20230629_4918275.shtml
2
人类在随机宇宙中存在概率
物理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猜测为什么我们的宇宙似乎“正好”适合生命存在。统治宇宙运行规律的各种基本常数似乎经过智能设计来特意满足生命存在。科学家指出,如果当代物理理论中某些基本常数值与观测到的值仅略有不同,那么宇宙的演化将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我们所理解的生命也很难存在。 这种似乎经过精确调制来适应生命存在的现象被称为微调宇宙。这一现象困扰着众多顶级科学家和哲学家,霍金直到去世也还在思考“为什么宇宙适合生命存在?”今天,随着弦论等大统一理论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我们居住的宇宙是多元宇宙中随机选择的一个宇宙的想法慢慢被主流科学所接受。因此,吉林大学物理学院预留师资、英国华威大学博士后王志伟和英国约克大学Braunstein教授决定重新研究Sciama教授关于随机宇宙中生命存在概率的问题。在这项研究中,王志伟和Braunstein证明,除非我们几乎完全了解所有宇宙基本常数,否则我们的宇宙几乎肯定会“看起来”经过微妙调整来专门创造像我们这样的生命体。换言之,缺乏知识(描述我们宇宙的基本常数)会导致随机宇宙中的观察者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专门为他们的存在而智能设计的宇宙中。相比之下,对这些常数的充分了解将揭示我们实际上生活在一个几乎不可能存在生命的宇宙中(因此为费米悖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 因此,至少在一个随机的宇宙中,有趣且截然不同的现象会发生。如果我们对宇宙常数的了解不够多,会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专门为人类生存而设计的宇宙中;相反,如果对宇宙的了解是完全的,会发现我们的存在是个低概率的偶然现象。他们的工作表明,这种对宇宙“恰好适合生命”的看法是人类缺乏知识的产物。内容来源:
https://news.jlu.edu.cn/info/1021/57263.htm
3
“五边形”战士的新物质
陶瓷和橡胶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两种材料。在我们的印象中,陶瓷是硬邦邦、脆生生的,一旦手滑摔地上就“呯”的一声碎掉了。而橡胶,给大家的感觉是软软的、弹弹的,用力捏一下,它会凹进去,然后又还原成老样子。硬度和弹性在自然界中是一对“矛盾体”,想要一个物质同时拥有两种特性,似乎是天方夜谭。 弹性陶瓷塑料近日,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刘昭明研究员合作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物质,将有机化合物与无机离子化合物在分子尺度融合在一起,完美地实现了硬度与弹性在同一物质中的“兼容”,同时还能像塑料那样拥有可塑性。此前科学界主要通过将有机物与无机物混合在一起来尝试折中两种物质的性能,在微观尺度上有机物和无机物仍然是相对独立的存在。 而这次浙大团队首次在分子级别上实现有机化合物与无机离子化合物的结合,得到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于以往材料的新物质。团队将这种新物质命名为“弹性陶瓷塑料”。这项成果,简而言之,就是科研人员通过拼接的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子单元,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分子,从而构成了新的物质世界。 弹性陶瓷塑料与其他材料的五项性能对比这个打破认知的新物质,在分子层面上看是相互交织的有机共价和无机离子网络,其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化学比例大约各占一半,在宏观材料上说就是兼具橡胶与陶瓷特性的复合塑料。团队将这个新物质的性能与代表性的陶瓷、橡胶、塑料、金属作对比, 发现它在硬度、回弹、强度、形变和可加工性等几个指标上,都达到了高分,既有大理石的硬度,又有橡胶的弹性,还有塑料的可塑性,而且还有一个传统塑料所没有的特性:加热后不会软化。功能之强大,可谓是一个“五边形”战士。内容来源:
http://www.news.zju.edu.cn/2023/0612/c23225a2772106/page.htm
4
全球青年人群心血管疾病负担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成年人死亡的首位原因,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和社会经济损失。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趋于年轻化。及时深入了解全球青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负担,对于决策者实施心血管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极为重要。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青年人群心血管疾病负担的差异。山东大学席波教授团队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GBD 2019)系统描述了1990年至2019年全球204个国家/地区15-39岁青年人群总体和特定类型心血管疾病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和死亡率的流行病学趋势。 本研究发现,1990年至2019年,全球青年人群的年龄标化DALY率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然而,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当按照社会经济水平指标(SDI)分层时,低SDI国家的心血管疾病负担显著高于高SDI国家。高收缩压、高体重指数和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心血管疾病DALY的主要可归因风险因素。在低SDI国家,使用固体燃料造成的家庭空气污染是心血管疾病DALY的额外可归因风险因素。 中国作为中高SDI国家,青年人群同样面临着较高的心血管疾病负担。本研究结果强调,全球青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各国应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加强针对青年人群的医疗卫生保障。内容来源:
https://www.view.sdu.edu.cn/info/1021/181529.htm
5
我国城镇居民椎体骨折疾病负担最新研究
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类型之一,但椎体骨折的危害长期不被重视。事实上,椎体骨折的致残、致死率同样不容忽视,并且椎体骨折还会大大提高后续严重骨折的风险。改变大众观念、引起公众重视需要切实证据。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宋纯理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团队合作,该研究基于2013—2017年全国23个省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5年随访,共约4.80亿的人群数据,评估50岁以上中国城镇居民的椎体骨折发病率及医疗花费。 研究结果显示:椎体骨折发病率在2013—2017年间持续增长(从2013年的85.21/10万增长到2017年的152.13/10万,增长至1.79倍),确诊总病例数和相关医疗花费总额均高幅增长(5年间各增长至5.83倍和5.45倍)。椎体骨折带来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形势不容乐观。并且,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趋于稳定,这也跟发达国家髋部骨折发病率从低到高然后逐步平稳的发展历程一致;但老年椎体骨折的发病率仍在持续增长,且椎体骨折绝对数量更多、增长速度更快。同时,椎体骨折还是髋部骨折的前哨事件,椎体骨折的平均年龄(70.26岁)先于髋部骨折(77.05岁),控制椎体骨折的发生,对减少后续骨折风险意义重大,尤其是致命的髋部骨折。 可喜的是,无论是髋部骨折还是椎体骨折,人均住院费用均稳中有降,真正体现了中国医生在治病救人、医疗控费等方面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展,中国面临日益增长的骨质疏松相关的医疗负担依然不容忽视。内容来源:
https://news.pku.edu.cn/jxky/16fd692e6e37428db78ba49ceda4449f.htm
上述成果已发布于
“科协频道”线上社群“发成果”专区,
可扫码查看更多科研成果。
编辑排版| 弢弢
审核 | 六朵苍翼蝴蝶 苏苏
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标签: